
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田野上,孩子们追着一只皮革缝的球跑,用脚踢、用头顶,那是叫“蹴鞠”的游戏,后来连军队都把它当成练兵的法子。
差不多时候,罗马人在广场上玩“哈巴斯托姆”,希腊人围着球抢得热火朝天——那时候的“足球”,更像各地人凭着性子折腾出的乐子,规矩全看当时的心情。
真正把这团热闹拧成章法的,是19世纪的英国人。
那会儿各个学校踢法都不一样,有的能抱球跑,有的撞人不算犯规,一场球下来常闹得脸红脖子粗。
1863年秋天,伦敦的十几家俱乐部凑在一起,拍板定下14条规矩:除了守门员,谁都不能用手碰球,场地多大、上场几个人,也一一划清,就这么着,现代足球才算有了骨架,不再是野路子的瞎玩。
这股子踢球的劲头很快跟着船和火车飘到了全世界,法国人、比利时人这些欧洲邻居先学会了,接着传到南美,乌拉圭人、巴西人一踢就着了迷。
1904年,七个国家的人在巴黎坐下,说要让这运动在全世界好好长,国际足联就这么诞生了。
1930年乌拉圭办了第一届世界杯,13支球队踢得昏天黑地,最后东道主拿了冠军,全城人举着奖杯在街上狂欢——从那天起,足球成了能让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尖叫的东西。
二战打完,足球像是被按了快进键,欧洲球队讲究排兵布阵,跑位跟钟表齿轮似的严丝合缝,南美球员却爱耍花样,脚腕子一转就能把球玩出花来。
1954年瑞士世界杯,匈牙利队排出“424”阵型,前锋后卫各司其职,一下子让大家明白,踢球不只是拼力气,更要动脑子,后来红黄牌亮起来,赢球能得3分,规矩越来越细,球场上的输赢也越来越让人信服。
职业球员慢慢成了香饽饽,英格兰联赛、西班牙联赛火起来后,俱乐部开始花钱买好球员,电视上一播,全国家喻户晓。
1992年英超一开张,转播费涨得吓人,球员成了明星,足球也成了能赚大钱的生意。
到现在,世界杯一开打,全世界一半人都在看,欧冠夜里踢,中国球迷能熬夜到天亮,小姑娘们也组队踢球。
街头巷尾的孩子抱着球就跑——这颗球滚了两千多年,从田埂滚进了 stadium,还在继续滚向更多人的生活里。
免责声明:本账号所使用的视频、图片、素材均来自网络,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,请后台私信我们将立刻删除处理!